你的位置:江南艺境德州 > 新闻动态 > 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美团、百度为什么不造车?一旦这几个企业造车,小米鸿蒙是不是就完蛋了?
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美团、百度为什么不造车?一旦这几个企业造车,小米鸿蒙是不是就完蛋了?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10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76

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美团、百度为什么不造车?一旦这几个企业造车,小米鸿蒙是不是就完蛋了?还有竞争力么?大家理性分析一下

虽然不造车,但都在汽车领域赚钱,阿里的高德地图也有了打车业务。阿里还深度参与到了交通大模型提供相对应的服务!腾讯也在和汽车企业合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面!百度更有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!美团也有打车服务,字节不用多说,懂车帝就是他们家的!

造车是一个大工程,造车也是需要审批的,一般各个地区只要有车厂了,有几个知名的大厂了也就不会让更多的领域参与了。小米是因为有北京政府的支持!而鸿蒙压根就没有造车,只是提供了技术和营销以及整体的服务,鸿蒙智行真正造车的是小康塞力斯、奇瑞、北汽、江淮和上汽!他们有汽车工厂!

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美团、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为何不亲自下场造车?核心原因在于,造车不仅是资本密集型工程,还涉及高风险的重资产投入。一辆车从设计到量产,需数百亿资金和多年周期,而互联网公司更擅长软件生态和平台运营,避免陷入制造泥潭。

例如,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严格审批新厂,各地政府优先支持现有龙头(如上海的上汽、北京的北汽),新玩家拿牌照难上加难。因此,巨头转而轻装上阵:阿里通过高德地图和交通大模型赋能打车服务;腾讯输出AI和大数据方案;百度专注Apollo无人驾驶;美团整合本地出行;字节以懂车帝构建内容生态。这种分工模式不仅高效,还能快速变现,避免与传统车企正面冲突。

一旦这些巨头真造车,小米和鸿蒙会否“完蛋”?

答案未必。小米造车得益于北京政府的强力支持和雷军的生态整合,首款车型SU7凭借性价比和米粉基础,已站稳中端市场。若阿里腾讯入局,竞争会加剧,但小米的硬件基因和供应链优势(如电池合作)能抵御冲击,关键在于持续创新而非被淘汰。

鸿蒙智行则更安全——它压根不是造车方,而是华为的“技术外包商”,为赛力斯、奇瑞等提供HarmonyOS智能座舱和营销服务。这种模式轻资产、低风险,即便巨头造车,也可能需鸿蒙的系统支持(如AI驾驶方案),反而催生合作机会。鸿蒙的竞争力在生态黏性:用户手机、车机无缝切换,短期无可替代。

理性看,小米和鸿蒙的护城河在于差异化定位。小米以“性价比硬件+粉丝经济”立足,鸿蒙靠“技术授权+品牌赋能”赚钱,两者均规避了重资产陷阱。互联网巨头若强行造车,可能因制造经验缺失而翻车(如特斯拉早期的产能地狱),反让小米鸿蒙抓住机会。



相关资讯